全球碳中和进程:国际会议与重要新闻全景透视

一、国际气候治理框架的深化与挑战

2023 年 12 月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 28 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在阿联酋迪拜达成历史性突破。会议首次将 “以公正、有序、公平的方式减少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” 写入决议,标志着全球能源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。尽管产油国与发达国家在化石燃料淘汰路径上存在分歧,但最终通过的《阿联酋共识》仍明确要求各国在 2030 年前将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 2 倍,并加快碳捕捉技术研发。中国在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,推动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,该基金首日即获得阿联酋、欧盟等首批认捐 5.5 亿美元,为脆弱国家应对气候灾害提供重要支持。

2024 年 11 月,G20 里约热内卢峰会以 “构建公正世界和可持续星球” 为主题,将碳中和纳入全球经济治理核心议程。中美两国就气候行动大纲达成一致,其核心内容成为 COP28 协议的基础框架。峰会通过的《里约宣言》强调,发达国家需在 2025 年前兑现每年 1000 亿美元气候资金承诺,并探索建立新集体量化目标(NCQG)以应对 2030 年后的融资需求。与此同时,欧盟与巴西签署《亚马逊雨林保护联合声明》,计划投入 30 亿欧元支持雨林监测系统建设,此举被视为全球生物碳汇保护的里程碑。

二、政策创新与技术突破并行

1.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全面落地
作为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,CBAM 于 2026 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,覆盖钢铁、水泥、铝等高耗能产品。过渡期内(2023-2025),进口商需申报产品隐含碳排放,2026 年后需按欧盟碳价购买配额。该政策对非洲出口形成显著压力,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(SADC)已启动区域碳市场对接研究,以应对潜在贸易冲击。中国宝武、印度塔塔钢铁等企业已开始布局欧洲低碳供应链,通过绿氢炼钢技术降低产品碳足迹。

2. 美国清洁能源革命加速
2024 年第二季度,美国新增公用事业级清洁能源装机 11GW,创历史新高,其中光伏占比达 62%。拜登政府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释放政策红利,2025 年 1 月更新的税收抵免规则明确,使用本土硅片制造的光伏项目可获得额外 10% 补贴。能源部同期投入 2.93 亿美元支持绿氢制备、电网储能等技术研发,其中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500Wh/kg,推动特斯拉 Cybertruck 续航突破 1000 公里。

3. 中国碳市场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
2025 年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容,钢铁、水泥行业纳入交易,覆盖年排放量超 60 亿吨。上海碳博会展示的 10 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,通过 “风光氢储” 一体化模式实现航运燃料零碳化,预计 2025 年底投产后可满足上海港 15% 的船舶用能需求。清华大学牵头的 “碳中和与能源智联”(CNEST)项目发布《北京倡议》,提出构建全球能源系统创新生态,吸引 19 国 400 余位专家参与。

三、技术突破重塑产业格局

1. 直接空气捕获(DAC)商业化提速
美国能源部 2024 年宣布投入 18 亿美元支持 DAC 技术,微软与 1PointFive 签订 50 万吨碳移除订单,TikTok 与 Climeworks 合作清除 6000 吨 CO₂。CarbonCapture Inc. 推出的模块化系统单台年捕集量达 500 吨,采用固体吸附剂技术使再生温度降至 80-130°C,能耗较传统液体法降低 50%。辛辛那提大学研发的碳纤维吸附材料,历经 2000 次循环后性能保持稳定,为大规模部署奠定基础。

2. 能源系统数字化转型
全球清洁电力占比 2024 年达 40.9%,虚拟电厂(VPP)技术成为电网调节关键。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突破 300GW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负荷聚合能力超 50GW。欧盟 “能源高速公路” 计划整合氢能管道与智能电网,预计 2030 年可实现跨境电力输送效率提升 30%。

3. 材料革命催生循环经济
安徽丰原生物开发的聚乳酸(PLA)材料,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,其制成的纺织品碳排放较传统涤纶降低 80%。燕山石化工业余热回收项目年节约标准煤 9831 吨,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2.55 万吨,技术已向东南亚钢铁企业输出。

四、国际合作与融资机制创新

1. 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升级
2025 年 7 月发布的《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》,将碳市场对接、氢能技术合作列为优先领域。双方计划 2026 年启动中欧碳信用互认试点,探索绿氢跨境贸易结算机制。汉堡港与宁波舟山港签署的绿色协议,聚焦岸电标准化与数字孪生系统开发,目标 2030 年实现港口运营全电动化。

2. 气候融资机制破局
COP29 确定的新集体量化目标(NCQG)要求发达国家 2035 年前每年筹集 3000 亿美元气候资金,其中损失与损害基金首批 50 亿美元已启动分配,优先支持小岛屿国家气象预警系统建设。中国倡议的 “一带一路” 绿色投资平台吸引亚投行、丝路基金等机构参与,2025 年批准项目覆盖东南亚光伏电站、非洲电网升级等领域,总金额超 200 亿美元。

五、挑战与未来展望

当前全球碳中和进程仍面临多重挑战:发达国家气候资金承诺兑现率不足 60%,损失与损害基金实际到账金额仅为预期的 15%;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关键矿产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,欧盟稀土对外依存度仍高达 95%;国际碳市场规则碎片化,《巴黎协定》第 6 条机制下的碳信用互认仍需 3 年过渡期。

展望 2030 年关键节点,全球需在以下领域突破:建立统一的国际碳定价体系,将航空、航运纳入全球碳市场;加速绿氢、核能等基荷能源技术商业化,使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 60%;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全球能源系统协同,将电力输送损耗控制在 5% 以内。正如 COP28 主席苏尔坦・贾比尔所言:”这不是终点线,而是全球行动的生命线。” 唯有坚持多边主义,才能在 2050 年前实现 1.5°C 温控目标,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。

Categories: